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充电桩作为其重要的配套设施,不同国家的产品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标准不同:从技术根源上看,中/欧充电桩的核心技术路径存在着一定的分野。中国在充电桩的通讯技术上大胆创新,采用了高效稳定且成本低廉的CAN通讯技术;而欧盟则采用了PLC 技术通讯链路,两种技术各有千秋,但在成本和稳定性的平衡上,中国的CAN通讯技术更胜一筹,可使充电桩设备的稳定性更高、成本更低。
主控板设计不同
01功能侧重不同:在中国,随着移动支付的高度普及,充电桩与手机APP 深度融合,用户只需轻点一下,即可开启充电之旅。而且诸如远程预约充电、实时查看充电状态等各种智能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便利性。然而在欧洲,传统刷卡支付仍占有一定地位,尽管也在逐步迈向数字化支付,但步伐相对较慢。
因此,国内的充电桩主控板在功能设计上更注重与移动支付、手机APP的深度融合,以实现远程预约充电、实时查看充电状态等智能功能;而欧洲的主板产品则多以刷卡功能为主,用于支持 VISA、MasterCard 等支付方式,同时较大的屏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机交互的操作方式。
02对电网的适配不同:由于中国电网的特点和大功率充电桩对电网的冲击较大,国内大功率充电桩进展相对缓慢,因此中国的充电桩主板在设计上可能需要更多考虑如何降低对电网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有电网条件下实现更高效的充电,如有序充电功能。
而欧洲因充电桩保有量低,对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网络的建设需求更为迫切,其主板可能在支持高功率充电方面有更多的设计和优化。
03安全防护设计不同:虽然中国与欧洲的主板都有安全防护功能,但具体的实现方式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针对过流、过压、短路等情况的保护机制,可能会根据各自的电网环境、设备标准等因素进行调整和优化。
建设充电站的规划理念不同
建站规划理念的不同也反映了中欧之间的文化和市场差异。国内充电桩运营公司曾热衷于建设大型的充电站,这背后或许有资本市场的推动和对未来市场的宏大布局考量。而欧洲则更偏向于实用主义,小规模的建站模式随处可见,每个充电站三五台设备,既满足了基本需求,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资源。
但在国内充电桩市场逐渐成熟和用户需求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充电站运营商们认识到了小型充电站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小型充电站建设周期短,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更易于布局和拓展,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因此,未来中国的充电站基本上也会趋于小站为主的模式。